Skip to content

绝望的烂俗 —— 《质数的孤独》《侠隐》(姜文《邪不压正》原著)《第七天》读后感

约 2153 字大约 7 分钟

读后感小说编剧文学

2025-03-05

在另两篇读后感中已介绍过缘起,不再赘述。 老实说,这三本书都令我很失望,当时我对约瑟夫・坎贝尔以及通俗心理学(特别是精神分析)对编剧界的影响已非常抵触,想不到小说领域也被荼毒至此。 这三篇都是对文学方面的批判,侧重点和另两篇不同,写得也没那么用心,篇幅亦短,单独收作一篇。 关于这些作品中包含的认知模型对心理的负面作用,我曾撰文做过更详细的分析。

正文

九月《质数的孤独》

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要求:主题鲜明、中心突出、健康向上,符合一带一路思想,二百字以上。


避无可避。 关于两位主角所遭遇的痛苦,能做出的总结似乎就是这样。 因为幼年时遭遇了家庭或学校的打压,个人的成长过早地停滞;之后发生的,便只是将自己封锁在质数的孤独之中,沿着既定的轨迹承受痛苦。 女主角更有求生欲一些,于是她懂得在狭窄的生存空间中周旋,懂得如何撒谎以提前结束滑雪,懂得利用父亲的内疚争取纹身的权利,懂得用威胁加上保姆的同情心求取怜悯,也知道真正的报复,只需要制造“出现在他们的关系中的第一道细微裂缝”,而“生活迟早会在这道裂缝中插进一柄撬棍,将它撬开”(瑟瑟发抖,这姑娘是个做编剧的料子)。 而我们的男主,欧洲版少年谢耳朵,则将注意力转移到数字世界,那个世界永远有秩序,有规律可循,不像复杂的人间。但他同样无法真正地逃离开人类世界,因为“想让别人或自己相信他向往的是真理,但其实他有求于这个世间的却是爱”,人类便是这样的生物。 如果说学校是输出社会所需的人形机器的流水线,这显然是两个残次品。其他人虽然各有各的孤独,但还是更符合生产标准。他们还是在社会中找到了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位置,在故事的结尾似乎也看到一点点改变的可能性,但多少有刻意拔高的意思。大部分电影都有一个所有矛盾都迎刃而解的大结局,然而真实的生活,往往并非如此。 字数似乎凑够了,就不继续翻来覆去地说同样的话了。最后摘抄两句话,以及记录一个阅读时想到的问题吧: ——“怎么可能?它会一直在那里,在我的眼皮底下。” ——“正因为这样,你才会永远不再见到它。” “马蒂亚已经懂得,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,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。”(虽然他从来就没有选择过)

这些人和那个不谙世事、总是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中傻笑的那个妹妹,到底是谁,比较快乐?

十月 《侠隐》

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,大清要亡。都是挡不住的。 世界总是在变化,人类却总是畏惧变化,于是尽全力对抗这种自然规律。如果把一个国家视为一个生命体,也是如此。到了该变化,该与他人交流、更新的时刻,它会抗争,但最终还是会被自然的力量强行打开,在经历了种种挣扎以及由挣扎而来的痛苦后,或就此消失,或继续前行。 所以其实我很难带入那些国恨家仇的情感,去为了那些错综复杂的旧事义愤填膺。我更感兴趣的是,作为个体,那些人在无从逃避的压力下,会如何做出抉择。 但很遗憾的是,这篇小说的中二主人公只是被局限在报仇的冲动中,寻求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纾解胸口的烦躁;套用刚刚过世的金庸先生的定义,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,他显然也谈不上是什么侠,他只能算是热血高校里的一个暴走少年,为了证明自己与复仇而挥刀。他与关的关系,也只能算是两个放任自己沉溺于被害者感觉的人的互相慰藉——没有门当户对,没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与眼界,只是因为你长得像我的前女友,所以我要上了你——看到如此简单粗暴的逻辑,我仿佛已经听到了女权主义者的鄙夷。 听说有些原作粉攻击姜文的改编,邪不压正我还没看过,不好作出评论,但公允地讲,以现代电影工业的标准而言,这个故事会在第一轮就被扔进废纸篓,如果没有另辟蹊径的改编,根本没法搬上银幕。抛开剧作的标准,仅以小说而论,这部小说话唠的程度,只能用一个东北话四级词汇来形容:叨逼叨。废话多得跟巴尔扎克一样。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作者的故土情怀,不过如果把舌尖上的北平的部分删除,这部小说可能要变薄很多。对于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感兴趣的读者而言,这种清明上河图一样的描写读来会很有趣味,但若单纯以故事的戏剧冲突等方面去评判……难听的话还是不多说了吧。 那个曲线消息倒是戳中了我的笑点,所谓曲线消息,更像是曲线误国。要是现在的报纸上能多一点这种黑色幽默,说不定能引发纸媒的复兴。 好像从头到尾都在唱反调,但我的观感就是如此。不好意思,我这个人不大会讲话,如果让诸君看得不爽的话……你TM来打我啊。 十元到手,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吃面了。

五月 《第七天》

这本书十分奇葩。 故事中的男主角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,所有与他有关联的人都受到这股力量的诅咒而不得好死,且死无葬身之地。不仅养父、养母与前妻是如此,就连常去吃饭的饭店老板、做了没几天邻居的年轻情侣也是如此,他甚至不放过只打过电话、未曾谋面的一对家长——仅仅是因为他要当补课老师,学生就成了无父无母无家可归的孤儿,如此心机,如此手段,可谓是丧心病狂…… 其实,看得出作者做了不少社会新闻方面的取材,所反映的状况也确实存在——这个社会中的人们,既活不起,也死不起。但为了批判与煽情,把大量的事件挤在一本薄书中,难免显得刻意。这种盲目拼贴素材,将手段置于目的之上导致的不和谐感,值得引以为鉴。虽然作者试图做出一些治愈的转化,但读完还是十分闹心,因为作者将血淋淋的事实混合了自身的无力感传递给我们:你正活在一个操蛋无比的世界里,但你又对此无能为力。 自从过了四十岁,就有些关不上泪腺的闸,读到某些段落时,还是忍不住会流泪。和前妻从相识到分开这段的质量要比后面大部分内容好些,后来在死无葬身之地的某些段落很有画面感,读时有看宫崎骏的感觉。


摘抄: “为什么自杀?” “不想活了嘛。” “为什么不想活了呢?” “他妈的这还用问吗,这年月不想活的人多了去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