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“使人成为人”的缘起

约 3189 字大约 11 分钟

使人成为人sloganbeginning

2025-03-07

19年在重庆,受友人邀请观影后,发了这篇朋友圈。 有位朋友留言说,不让孩子上学,那让孩子干啥? 这个问题把我问愣住了 —— 我得承认,发这篇朋友圈,很大程度上只是泄愤;而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,我从未想到过(她既是中学教师,也是位妈妈)。 我思考了一会,回复她:“让机器做机器该做的事,让人做人该做的事”。 这也是七叶的 slogan,“使人成为人”的缘起。 一定程度上,现在在做的事,也是源自这一刻。 下面是当时的朋友圈原文,以及后来和她在私信里辩论“为什么不要让孩子上学”的片段(找不到更多聊天记录了)

原文

看过《少年的你》,如鲠在喉。不难觉察到每个镜头后创作者刻意挑动观众的意图,但因为缺乏类似经历,无法感同身受;我也不喜欢刻意将矛头指向欺凌者的视角——影片显然指控了应试教育,但又多少淡化了对欺凌者、忍受欺凌者被造就过程的呈现(天朝审核制度,可以理解)——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与教育体系催生了这些施暴者,若是把问题本身当成答案,而不去寻找根源,只是在推波助澜。

七年前好友得子,我们探讨了一个问题:当我们这代人有了孩子,要不要送他们去上学?

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,我们已经切身感受过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摧残,并且对此深恶痛绝;但也听说了一些让孩子辍学去国学班之类,导致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的案例……到底应该怎么做,才能不伤害到他们?

当时想了很多,最后也无法得出结论。

去年回家收拾从小到大的笔记等旧物,这个问题的答案突然浮现出来:如果我有一个孩子,我绝不送ta去上学。

实际上当时写的是:我他妈绝不会送自己的孩子进屠宰场!

这并不是说,我已经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,但我相信,道路总会在决意之后出现。当我看到自己被教育体系摧残的完整轨迹——这个流水线试图一点一滴地磨灭掉所有使我成为人类的部分,尽管我困惑、痛苦、一再挣扎,最后它还是成功了,于是我从一个鲜活、快乐、纯真的孩子变成一具冰冷、沉重、无情的机器……我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。就连最令我痛恨的敌人,我都不忍见他经受这样的折磨,我怎么可能这样对待一个孩子?
前段时间我们又聊过另一个话题,我说我同情新一代的青少年,因为在这个物质空前丰厚、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每个成年人都在忙着制造大量的垃圾塞进他们的身体与头脑(是的,成年人就以此为生);而他们最后的庇护所——父母,则装备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与更残暴的思想。我看不到这一代人有任何机会能逃过这种屠戮。这个观点必然是偏颇且有局限性的,但我所见到的年轻家长们,让我无法产生任何乐观的态度:

去年回到X城,想着应该接触下都市里的中、青年人,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,便在网上加了两个群。在探讨育儿问题时,他们中的多数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焦虑。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,他们主张送学龄前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(并且有些人正在这样做),还削尖了脑袋要把孩子送进Y校。我力劝他们不要如此,但无法给出更切身的警示,因为我耻于承认自己在Y校读过书。在许多年里,我认为上学时没有发生过任何快乐的事(这并不符合事实)。我清楚地记得,在二十一岁时,某天夜里醒来,突然想起初中第二位班主任的作为,我竟因为陈年往事而愤怒得无可抑制地在被窝里颤抖。花了额外的十八年致力于自我教育,到今天我已不再怨恨那些老师,实际上我怜悯他们,因为他们不像我这般幸运,能在青年时代遇到如此之多的良师益友。但这些年轻家长仍然令我愤怒,因为这些关注着通俗心理学公众号、把“巨婴”这类莫名其妙的非专业名词挂在嘴边、每张口必言“原生家庭”、带着哭腔控诉父母的娘炮们,在屠宰自己的孩子这件事上,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。

我已不再把人生中的痛苦视为不幸,但还是无法做到接受有意而为的恶:捉了孩子,切了手脚,放他们在街头乞讨,这是有意而为的恶;明明自己比谁都清楚教育与社会是怎么回事,仍然要逼迫孩子,把他们送进屠宰场,再一块块肢解,就为了让他们成为一具合格的机器以被社会压榨,这也是有意而为的恶。

美其名曰为了让孩子“适应社会”,并不能使这种行径成为合理。这种所谓的善意也必将在这个时代迎来完全的打击:当我们只会做机器范围内的事,就可以、也必将在未来被机器取代——造成当代失业浪潮的最大推力并不是经济下行,而是机器人与AI。人类怎么可能在机器的领域里赢过机器呢?

你尽可以把这些当成理想主义的空谈,然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适应社会?乃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工作?请对这类政治正确的口号保持警惕,不要轻易允许那些专家为了评职称而写的堆砌数据、废话连篇的文章渗透进你的大脑,我们是活生生的人,不是GDP指标。如果你喜欢数字,去查查当代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!就像有位心理学家提出过的疑问:帮助人们回到那个戮害身心、导致他们生病的社会中,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?如果我们所学的一切都只是为了“工作”,我们就会被工作所定义。如果你放任工作来定义你是谁,便会失去自我。何况,如果你的工作是籍着泯灭自己的良知而赚钱,那么这没什么可自豪的;如果你的工作是籍着扼杀孩子们的良知而赚钱,就更是可鄙。

如果你还不能化解自己的挫败感,不能做到不在下一代身上追求自我实现的渴望,至少还可以选择暂时不生孩子。这并不是违逆人伦,而是一种仁慈。

教育本应是一项最伟大的事业,如今却被漠视生命的刽子手们所占据——不要望向别处,我就是在说你,也是在说我自己。哪怕只有微弱的可能性,也请对成为小暴君的倾向保持畏惧。

2019・10・30 11:55

微信对话

尚宸鸣: 客观地探讨这个问题,打个比方说,你按现在这个时代的状况去考量孩子的未来,让孩子接受应试教育到大学毕业,他成了工程师、程序员等职业,那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,而到了那个时候,绝大部分工程师的工作和程序员的工作已经被ai取代了。甚至现在,工程师一类的职业的文凭保值期已经下降到了五年左右,随着技术迭代不断加速,这个数值还会继续下降。所以很有可能是你让他接受了最好的应试教育,他还是无法适应社会,因为他把神经系统发展最重要的前二十年用在了考试上,而非发展他身为人类的方方面面,比如身体、情伤、感官,等等。所以他只是一具考试机器,而非完整的人 我不是主张要让孩子像野人一样什么也不,而是主张教育应该有所变革 一个是学习的能力,一个是ta作为人类的素质

友人: 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作为人类素质

尚宸鸣: 用符合身心工作原理的方式训练孩子学习一项技艺的能力,在他掌握得差不多时让他放下这项技艺,再去学习别的东西 这需要营造安全感,如此孩子才能完全放松,用大脑学习。如果教师总是在用暴力的方式纠正孩子,就会激活边缘系统,这时就无法有效地学习 身心工作的原理方面,费登奎斯是很好的系统,这方面我略知一二。当然也应该去了解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,这方面你更有经验,也更有动力去钻研 如此当他进入社会时,对于学习任何新东西都不会胆怯。这个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,人才必须要有掌握多面向跨学科知识的能力。传统教育培育出的只擅长考试的人才,因为始终在高压下学习,在进入社会后,很容易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畏惧。但随着跨学科交流越来越多,几乎没有哪个领域是在毕业后不需要学习新知识的 知识迭代越来越快,在学校里学的东西,往往还没毕业就过时了。现在已经是这样,以后会更明显。所以致力于掌握技术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不应该成为学校的目的,掌握学习的能力才是

但无论学了多少知识,都难以避免在各方面被机器取代。首先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,比如现在的快递分拣,已经不用人工了 然后会是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,因为他们的工作具有高度的机械性,并且开除这些人可以省下大量的成本,比取代低技术公众更经济,然后会辐射到各个职位 就连艺术领域的工作都会逐渐被取代。新闻业引入ai写稿已经有多年历史了,更可怕的是,就连编剧、作曲、绘画这种相对需要创造性的工作,ai也在逐渐介入 所以学习能力再强,也无法避免失业。更重要的是,人类无需避免失业,机器将人类从繁重、无创造力的工作中解放出来,并不一定是坏事

机器负责生产,人类负责发展人类的素质就好 现在的机器人还没法完全模拟人类的身心(虽然相关研究在不断推进) 所以开发人类的身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开发对身体的了解与掌控,以及人类心理最重要的素质,比如善良、坚定、共情能力,等等 虽然人类的身体也会逐渐机械化,但我还是认为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,而是一个机会 实际上这正是佛法中非我观念活生生的体现,人类会从对自己的身体与心理的完全认同中解放出来 但即便身体机械化了,我们还是可以具有使我们成为人类的素质


PS:现在看到这段话,我会惊讶于“佛法”这种词会从我嘴里蹦出来,好羞耻……不过她是个佛教徒,so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