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青少年抑郁为何持续增长

约 5839 字大约 19 分钟

青少年抑郁心理少年jump

2025-08-01

该逐字稿由Grok根据字幕文件整理,手动校对


时间轴

00:00 导言 00:33 一个故事 04:29 互动匮乏 05:46 关键期神经可塑性 06:52 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10:23 感知:以视觉为例 11:01 注意力:隧道视觉 13:16 社交能力 13:55 现实感 15:06 运动:跑操的意义 16:26 为什么说传统心理学失效了 17:13 I can't breath 18:34 求转发

逐字稿

一个故事

在上期节目《心理治疗为何常常无效》中,我试图传达这样一个观点: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现实相去甚远,努力往往会成为徒劳。

我将从四个角度探讨青少年抑郁为何持续增长这个话题,这些观点和上期节目(心理治疗为何常常无效)可以互为参照。我也会另做节目,开源一个思维模型,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做出解释。虽然标题是青少年,我相信部分内容对其他人也有参考性。

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,我想先花一点时间,向正因为找不到方向而感到迷茫的听众,分享一个小故事 ——

十几年前,我去做田野调查的第一个月,就在山里迷了路。我上午就出发了,本来只需要5个小时,就能走到目的地。但作为在城里长大的孩子,我对山的力量还不够了解,因为贪凉快,很自信地选择了小路。等我意识到已经无法原路返回的时候,已经是下午了,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路了,我只能尽量拣植被相对稀疏的地方走。

好在,我扫过两本野外求生书籍,于是我调动记忆,回想书上的方法:我先是通过树上的苔藓辨认方位,结果走来走去,只是在原地兜圈子;我知道顺着溪流往下一定是河,但水流过了一会儿竟然断了……我继续尝试各种方法,无一奏效。

看到太阳的位置,我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 —— 因为有一点户外骑行的经验,我知道一旦陷入黑暗就无法继续行动,而森林里会比外面更早暗下来。在这个毒虫、毒蛇与野兽都很活跃的季节,毫无野外生存经验,身上只有一把伞、一个水瓶、一部电量不足也没有任何信号的手机,已经流失了太多电解质,耗费了大量体力的我,很难在这里平安过夜。

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伞不是折叠伞,水瓶也装满了刚才遇到的溪流里的水(直到现在,那都是我喝过的最甜的水)。眼看着日头渐渐偏西,我做出了一个决定:

抛开书本上读来的知识,直接向上爬。

我要在日落之前爬到山顶,在那里辨识方位,这是此刻我能想到的概率最大的求生之路了。

因为没有人迹,这里有非常茂密的灌木丛和荆棘,树丛挡住了视线,我看不到太远,也没有时间去寻找别的路线,除了直接前进,别无他法。虽然我尽量用伞和木棍拨开荆棘,还是不断被割伤,加上身体已经极度疲惫和疼痛,我不时发出吼叫,既是为了宣泄不适感,也是为了给自己打气。还好这里没有人,不然一定很丢脸(笑)。

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,终于抵达了山顶。本以为需要爬树,幸运的是,不知道为什么,山顶几乎没有乔木,只有灌木。

我站起身,一轮绝美的夕阳出现在眼前,我完全被震慑住了。有好一会儿,我甚至忘了自己正身处险境。

等回过神来,我意识到没有人抵达过这里,我是第一个看见眼前景色的人,这个想法令我非常感动。知道自己无法再回到这里,我停留了一会儿,欣赏这一生只能见到一次的景色。我在最高点俯瞰,目之所及,没有任何村落。我观察群山的形貌,推断大路的方向,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往下爬。我调动所有剩余的力量,用长柄伞奋力劈开荆棘,向看准的方向直线前进。终于,在完全力竭之前,我借着月光抵达了大路,在附近找到了水源和休息的地方,并在第二天傍晚回到了村子。

—— 很多时候,人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,我们只是需要看清自己所在的位置。也许过程会有一点艰难,但也会看到非同寻常的景色,最终你可以披荆斩棘,找到出路。这个节目正是试图向你展示发生了什么,从而探索与发现一条重塑的路径。

互动匮乏

欢迎收听七叶电波,大家好,我是宸鸣。上期节目提到,心理模型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,时代变了,人也变了。也许有些人会不以为然,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儿,哪儿变了?那我们就来捋一捋到底是哪儿变了。

首先,我们来探讨第一个因素:互动匮乏

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,农村父母需要进城,城市父母需要加班,家长没时间陪孩子。虽然我们经常会指责家长,但人无法避免外部世界的影响,大环境使这种现象成为普遍。有时候父母或者带孩子的长辈,会给孩子一些电子产品打发时间。我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吧,很多家长让婴幼儿与儿童看电视,以及使用早教电子产品,就是那种唱儿歌,或者教孩子基本词汇的设备,(比如)“爸爸的爸爸叫爷爷……”

到了2007年,IPhone一代上市,人类从此向智能手机时代过渡,婴幼儿用手机平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。也是07、08年左右,光纤普及,带宽提高,13年短视频平台出现。

现在是2025年,我们假设一位高中生是18岁,出生于2007年,那么有一定可能,这个孩子在婴儿期就用过智能手机,在学龄前就刷过短视频;当然,也有可能花费了大量时间,在打游戏和看电视这些本来就存在的电子产品上。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,越晚出生的孩子,有这种经历的可能性越大。这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?

关键期可塑性

婴儿出生后,大脑中的神经突触快速增长,到两岁左右达到巅峰,数量大约比成年人多一倍。接下来这些突触会逐渐减少,到青春期已经和成年人差不多。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就是可塑性,被使用较多的连接会被增强,使用较少的连接会减弱乃至被修剪,也就是用进废退。这可以帮助大脑节省能量,将资源集中在学习上。这个至关重要的过程,就像是为大脑设计接线,它奠定了你感知世界、理解世界以及行动的方式。中国人有句话叫三岁看老,确实是非常有智慧的总结。

理想情况是,在成年人的看护与引导下,婴儿通过与自己的身体互动,与环境中的物体互动,以及与成年人互动,逐渐学会了如何动作,如何调节注意力,如何使用感官等等。但这些互动开始广泛的被电子设备替代,加上家长自己用手机也多了,这也会减少与孩子的互动。这些做法可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。

语言能力

我们就以语言学习为例,成年人可以使用视频、软件等手段学习外语,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,我们在利用已有的语言学习更多的语言。但我们不是这么学会母语的,你不可能生下来就会查词典。我们是通过与成年人的互动,通过直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。通过电子产品学语言有什么不同呢?

首先,成年人不仅是提供语言信息,也在提供情感互动,以及引导幼儿发展感官功能和学习控制自己的注意力。因为人跟人说话会跟随空间位置的变化,微妙地调整发声方式,有更多的情感细节,两个人会有一种连接感。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感受到这种连接感,长大后也很难融入社会。现在很多青年人在网上看视频,学习社交技巧,但底层功能的缺失,不是用技巧就能弥补得了的。

现在你在听我说话,但其实我只是对着一只麦克风,装作跟人说话的样子,它跟真正的互动交流是有区别的,电子设备无法提供这些至关重要的元素。

另外是,发声是通过模仿获得的,每种语言有它特定的发声频率,学习这种语言也是在学习它的发声频率。如果你的频率跟当地人不一样,说得再流畅别人也能听出来。你自己感觉不到,是因为你在用母语的听觉模式听别人的声音 —— 学过声乐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,练声很大程度上是练耳,因为你很难控制你听不到的声音。

如果给出生不久的小鼠只听特定频率的声音,它的听觉皮层会被修剪到只能听到这一个频率的声音。于是问题来了,电子设备播放出来的声音和人类的声音是不一样的。它是经过了数字采样、编码、解码,通过数模转换器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,在驱动扬声器振模振动,播放出人耳能听到的模拟声音。在这个过程中,首先数字采样无法100%地捕捉人类原声的动态变化,就更不用说录音无法捕捉完整的频率,音频往往经过有损压缩,扬声器的硬件限制以及失真等等因素了。不管你的设备有多好,它跟人的声音都不一样。

如果孩子跟电子产品学说话,ta说话时的发声频率跟上一代人是有区别的。前面说的是底层的两个问题,连这么重要的抽象基础都不具备,那就更不用说词汇量和信息密度这种更具体的问题了。简而言之,通过电子产品学语言,对智力、注意力、情感发展等各方各面,都有毁灭性的影响。

综合考虑以上种种因素,在语言发展期,重度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,在发声频率、词汇、语法、信息密度、情感表达等方面,都跟上一代人不一样。

这也是家长跟电子成瘾和抑郁的孩子沟通,总是很费劲的原因之一,因为严格来讲,你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。如果你期待能跟一个外国人流畅对话,肯定会很受挫,你可能得先学一学外语,或者找个翻译。我知道这个过程非常痛苦,但我希望你保持耐心,这种受挫感是有意义的  —— 我们往往对时代的变化后知后觉,孩子的心理失衡会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。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出了问题,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变革。

然后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:感知。

感知:以视觉为例

从听觉这个例子可以知道,感知世界的方式是高度可塑的,就像我们的感情、语言、动作、注意力、思维方式等等,都是可塑的一样。不是说生下来零件是全的,其他就不用管了。就以视觉为例,通过屏幕看到的是平面,色彩、光感、纵深都跟现实世界不一样。虽然苹果发明了个词儿叫"视网膜屏",但现实世界并不是像素,所以跟听觉是一样的道理,看屏幕塑造的视觉和与现实互动塑造的视觉,非常不一样。

还有一个问题是电子成瘾的孩子会遇到的:视觉、听觉都与注意力的控制高度相关,长时间盯着屏幕会造成**"隧道视觉"**。

这个词指的是视野狭窄,只能看见正中间这一小块东西,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,就像身处隧道一样。在这种状态下,周边视觉暂时丧失,只保留了中央视觉。这个词也用于形容思维狭隘、目光短浅、顽固难以改变,这不是偶然。视野狭隘与思维狭隘,是高感官张力的人在不同方向上的表现而已,本质上是一体的。

因为感官张力强,会带动头颈肌肉紧张僵硬,这样的人往往也头重脚轻,平衡能力差。平衡能力差就会用更多的力量防被摔倒,导致下肢紧张,下腹紧缩,身体正面缩短,心理上体现为缺乏安全感,外形上则是体态猥琐,看起来很怂,容易被欺负。这样的人缺乏灵活性,思维僵化也是理所当然的。因为强迫性在行动上、思维上与注意力上,也往往是一体的。

(注:这段话,有不止一位听众表示不能理解;要理解这一逻辑,需要有一定实践基础,可参考往期节目,如交错动机身体哲学系列)

当一个人陷入隧道视觉时,会看不到周围的东西,听不到周围的声音,如果在这个时候被打扰,就会非常恼火。所以孩子玩上头的时候,你不让ta玩,ta会非常抵触。可能家长一开始还能好好说,那次数多了,耐心就消磨掉,家庭内部就陷入暴力冲突的循环。发生冲突,不一定是家长本来就如此,有时候只是家长没有理解孩子身上在发生什么。

幸运的是,人类终生具有可塑性,周边视觉与注意力同样是可塑的(以后我会在文章中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)。一般来说,年龄越小,可塑性越强,通常孩子们的问题是比较好解决的。保持耐心,不要急于求成,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,也许他们在未来会让你大吃一惊。

刚才说到的隧道视觉,对注意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。另一个会影响到注意力的因素是奖励系统被频繁激活,短视频、电子游戏等都有这种效果。碍于篇幅,这个放到之后再说。

社交能力 & 现实感

然后说一下社交能力,这个是老生常谈,不用讲太细了。上期节目我批判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给自己贴社恐标签的做法,但公平地说,现在的青少年在面对面的社交中,无所适从是很正常的。没有人天生就会社交,它本来就需要练习,练习不足当然就掌握不了。

再就是现在的青少年与青年,线上身份太重了,缺乏线下的朋友圈子带来的稳固身份感,一旦线上身份受到影响,很容易心理崩溃。总结一下就是,社交媒体使人际关系变浅了,而社会纽带的弱化反过来又强化了各种瘾症 —— 包括电子瘾症。

互动的匮乏还影响了现实感,很多抑郁的青少年,因为与自己的身体、与其他人、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不足,他们对现实世界缺乏实感,反倒是对游戏、动漫、影视作品的沉浸非常强,有些人甚至会觉得动漫的世界更真实。一方面,现实越来越没有吸引力;另外一方面,屏幕上的反馈,倒是越来越接近物理世界的反馈。

第一次看到乔布斯展示iPhone的滑动惯性效果时,我感到很震撼,还到处跟同学分享。现在想来,简直就是祸害 —— 为什么要让屏幕上的东西更接近物理世界呢?我希望我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用手机,而不是被这种效果混淆屏幕与现实的界限。

还有一点,很多所谓的做教育行业的人,有什么新玩意儿出来,肯定要结合一下。以前是幻灯片、电脑、电子教室,前两年又一窝蜂地要搞元宇宙。关键期的孩子,在现实中已经缺乏足够的互动,你还要把他们扔元宇宙里,这真的是教育的最前沿,还是为了骗钱,什么良心都不顾了?

运动

再讲一个运动方面的问题,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乏运动,跟电子产品有一定关系,跟学校也有关系。有些学校侵占体育课,禁止游戏类的体育运动,为了达成检测指标,强制孩子们做机械化的锻炼,比如著名的衡水中学,强制学生集体跑操。这种运动除了刺激代谢和激发对衡水意志第二帝国的服从,没有别的意义。神经可塑性被抑制了,不抑郁才怪。就这种SB行为,还有公司组织参观树典型,我TM也是服了如此睿智的行为,确实值得参观学习,我真的非常佩服。体育运动居然还需要强制,你就给他发个球,玩儿还需要人教吗?

有互动性的体育运动,首先是它有乐趣,其次是它对基本功能的训练是全方位的,包括思考、注意力、空间感、手眼协调、竞争能力、合作能力、综合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,以及对达成目标的掌控感等等,它不是你像迷墙MV一样的跑操就能替代得了的。人总得有点上瘾的东西,你要么对健康的事物上瘾,要么对不健康的东西上瘾。如果你把人文、艺术和体育都丢掉,课内学习也是一点乐趣没有,就算在服刑期间可以勉强绷住,一旦毕业了肯定是立马放飞。

上一期节目为什么说传统心理学失效了,以上就是原因之一 ——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与隐性留守儿童现象,碰上了智能设备大爆发,广泛剥夺了儿童与青少年在现实层面的互动。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在发育关键期就用过智能手机的人类,他们的基本功能的发展与上一代人非常不一样。而这一代人还没有停止发育,没有人知道这种变化将造就怎样的未来。你如何能用上个世纪的模型,分析这些前所未见的新人类?

现代世界的变化是如此迅猛,就算找到一种有效的模型,能用个一两年就不错了。经验模型不是金科玉律,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与改进,跟随时代和人一起变化。

最后,我想对青少年们多说两句。

六七年前,我结束了多年的田野调查,回到城市地区居住。到了春天,有些日子我会感到呼吸困难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中学时,班主任要求我们所有人每周都要自我检讨,落下了习惯……总之,我展开了深刻的自我检讨:体质这么差,是运动不足?是饮食不均衡?还是作息不规律?不能再这么堕落下去了!一定要做出全方位的调整!抬头往窗外一看,天色是黄的,几百米外都看不清,打开天气预报软件,空气质量指数三百多……我又想,有没有可能,不是我的问题?

如果你感到窒息 有可能不是你出了问题 而是空气出了问题

——我

我想说的是,抑郁是正常的。如果你在一个混乱失序的世界里,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位置与方向,也许反而是不正常的。某种意义上,它还是一件好事 —— 就像感冒是一件好事一样 —— 当然,感冒它不舒服,但它也证明你的免疫功能还在运作,身体在告诉你有哪里出了问题。试着让痛苦成为探索自由之路的驱动力,或许你也可以走出密林,发现更广阔的世界。

以上是关于第一种因素:互动匮乏。下期我们会讲到第二种因素,欢迎预约。如果你听到了这里,并且认为这个节目还算有点意义,我恳请大家把这个节目或者我发在博客上的文字版,转发到朋友圈,以及发给会对此感兴趣的人。这个节目与我的频道标签不符,按B站的推流机制,做这个话题是白费功夫。再加上我在B站搜了一下,青少年抑郁这个词,半年内点击最高的视频就是这几个。我不知道这个题目是不是存在着某种隐形的限制,但我觉得这个话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谈的地步。所以我选择承受损失,把它做出来,但我还是希望它能被人看到。你的举手之劳,可以帮我突破算法的限制,感谢你的帮助。我是宸鸣,我们下期再见。

(PS:视频版发布后,果然在国内几大平台都被限流了)